【资料图】
据报道,6月16日,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召开涉新型毒品犯罪案件典型案例新闻通报会,通过梳理涉新型毒品犯罪案件的特点并发布典型案例,助力人民群众提升识别、防范、拒绝毒品尤其是新型毒品的意识,织密“百毒不侵”的禁毒防护网。
说到毒品,人们会联想到大麻、海洛因、鸦片等。然而,近年来,一些披着极具迷惑性“外衣”的新型毒品出现,对人们身心健康有很大危害。例如,“上头电子烟”是将合成大麻素溶于电子烟油后吸食的新型毒品,所谓“上头”是吸食毒品后产生的短暂幻觉和兴奋感受;有的新型毒品包装成零食跳跳糖,实际上是即冲即饮、含有多种违禁成分的毒品,常见的“有毒糖果”载体还有巧克力、果冻、饼干等。
新型毒品的出现,给相关部门打击毒品犯罪带来了难度。公众对新型毒品认识不足,也容易误入陷阱,尤其是青少年易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染上毒瘾。据介绍,在近5年审理的毒品犯罪案件中,新型毒品犯罪案件涉案人员平均年龄比传统毒品犯罪案件涉案人员平均年龄低约13.5岁。同时,新型毒品因其所具有的特殊属性,极易衍生其他犯罪,而且衍生犯罪的直接危害性甚至大于毒品犯罪本身。
预防和打击涉毒犯罪,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部门要增强工作合力,健全司法机关与卫健、网信、市场监管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和信息共享机制,协力强化行业监管。针对涉毒犯罪案件暴露出的寄递毒品高发问题,寄递物流部门要落实好快递收寄验视、实名收寄、过机安检寄递安全制度,加强对智能快递柜等寄递新业态的监管。
警惕新型毒品的“花式伪装”,培养识毒拒毒能力很有必要。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尤其让青少年认识到新型毒品的危害。家庭和学校要引导青少年提高防毒意识,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形成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戴先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