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评论员 李长需
就业,一头连着经济运行,一头连着民生保障。
3 月 5 日,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5% 左右;城镇新增就业 1200 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 5.5% 左右。
今年的城镇新增就业目标,是历年最高的。近些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目标,大多设定在 1100 万人或以下。
上调到 1200 人左右,与就业总量压力有关。今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 1662 万人,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 1158 万人,规模均创近年新高。仅满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就需要新增 1100 万以上的就业岗位。
在会前,网友投票选出的今年两会热词中," 就业优先 " 就成为十大热词之一;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就业 " 更是高频词,先后出现了 20 余次,并提出 " 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直指当下就业的痛点。解决 1200 多万人的就业问题,并不容易。不少代表委员也提了不少建言,比如引导高校毕业生入职高素质农民队伍等,未必能被毕业生所接受。某一本院校招聘会出现招聘洗碗工、叉车工、前台等,就被网友吐槽:" 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这实际上也体现了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一边是企业的招工难,一边是求职者的就业难,互相不匹配,更增加了促就业的难度。
但再难也要去解决,这没有商量的余地。保住千家万户的 " 饭碗 ",是个不二的选择。抓好就业这个最基本的民生,关键要在 " 量 " 和 " 质 " 上做好文章。一方面,要做大经济蛋糕,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稳岗扩岗的倾斜支持,并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拓展就业新空间;另一方面也要 " 提质 ",不断优化就业结构,着力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