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10点,程士伟拿着洗好的苹果推开儿子的房门,刚一听见声音,上初中二年级的程亮迅速将手机塞进抽屉,拿起笔,做出学习的样子。
娴熟的操作,没能逃过程士伟的眼睛,他瞬间生起一股怒火,把苹果狠狠地砸到床上。“还看手机,说了多少次,再瞎看没用的,就把你的手机摔了!”程亮盯着父亲,表情看不出一丁点惊慌和恐惧,“我是在查资料,不是看没用的”。
程士伟明知道儿子在说谎,但还是选择了克制,瞪了一眼程亮后,转身离开儿子的房间,关门时却控制不住地用了一下力,“咣”的一声后,整个房子显得愈发安静。
(相关资料图)
一段时间以来,这对父子经常因为手机短视频的问题,明里暗里地较着劲。“真没办法了,骂也骂过,打也打过,就是管不住。”
程士伟告诉《民生周刊》记者,自己时常后悔当初在儿子使用手机的问题上,做出的一些“错误”选择。他甚至在网络上查询过,“叛逆期的孩子,能强制没收手机吗?”但一直没找到管用的方法。
如今,不少家长都存在同样的困惑,孩子似乎已经被手机“绑架”,尤其痴迷于观看短视频。如何将这些孩子从短视频中解绑,成了许多家庭无法避开的一个问题。
博弈
“连一分钟都没到,就过来警告一次,跟闹钟一样。”当着记者和妈妈的面,小学五年级的糖糖毫不掩饰内心的真实想法,“你越是阻拦我,不让我看,我就越想看。”
糖糖说,自己平时最喜欢看一些手工制作类的短视频,学会了可以把手工作品送给同学,很有成就感。
对于这一点,妈妈马晓晨并不否认,在她的眼里,糖糖心灵手巧,爱好手工,可自己又不会教。大约一年前,她开始让糖糖跟着短视频平台学习,孩子也确实做出了很多精美的作品。
然而,近一段时间马晓晨发现,糖糖开始看一些电影解说类视频,还都是些偏暴力的片子。一次,糖糖突然问马晓晨,用刀刺向心脏和拿棒子重击头部,哪个会让人先死?
“惊呆”了的马晓晨反问女儿,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得到的答案是:“电影里的女一号太笨了,竟然不敢杀死坏人。”从那以后,马晓晨开始严格监督糖糖使用手机,一旦发现孩子在看电影短视频,就不容解释地抢下手机。母女大战时常上演。
“警告已经没有用了,只能来硬的。”一次,马晓晨因为阻止女儿看短视频,被气得浑身发抖,就在朋友圈发了一条信息。结果,引来朋友们纷纷评论,很多人表示感同身受。
北漂妈妈苏雨,前几天第一次动手打了13岁的儿子小鸣鹤。
那是一个周日,小鸣鹤趁爸爸妈妈没起床,悄悄拿走了妈妈的手机,回到自己的房间,猫在被窝里刷短视频。当苏雨发现时,手机已经被玩得发热。
气不打一处来,苏雨在儿子屁股上狠狠地拍了两巴掌,小鸣鹤哭着抢回手机,并扔在地上。苏雨对孩子这种“偷偷摸摸”的行为格外反感,也让她坚信,儿子之所以偷偷看视频,“看的内容,一定和学习无关”。
动手打了孩子,苏雨心里虽说有些后悔,但又觉得自己做得对。如今,她严格控制小鸣鹤玩手机的时间,至于孩子看些什么,她倒觉得无所谓。平时很少刷短视频的苏雨告诉《民生周刊》记者,“现在很多平台都对内容进行筛查,应该不会有不健康的内容让孩子看到吧。”
“别看我爸天天看着我,我们现在的招特别多,想看的话,谁都拦不住。”已经上初中的程亮平时喜欢看一些游戏主播录制的视频,偶尔也会看一些娱乐搞笑的视频。
他说,看短视频就是为了减压、开心。不可否认,在繁重的课业与升学压力下,观看轻松搞笑的短视频,可以让孩子的精神放松下来。某电视台一档访谈栏目曾经采访了10名中小学生,受访者均表示看短视频可以得到放松。
那么,是不是家长只要不劝停,就会一直看下去?程亮想了一下说:“其实谁都不想在这上面浪费太多时间,但总是越刷越想刷,毕竟大家都清楚,抖音五分钟,人间两小时。”
尺度
程士伟为了不让儿子沉迷于短视频,已经卸载了自己手机里所有短视频软件。他想告诉儿子,真想停止做一件事情,“没啥难的”。当初,为了要孩子,有着多年烟龄的程士伟果断戒烟,至今没复吸。
两年前,程亮提出想要一部手机做生日礼物,程士伟没有多想,痛快地答应了。妻子不同意买,毕竟当时关于短视频影响孩子的讨论已经成了热点。然而,程士伟觉得,不应该完全限制,该接触的还要接触。
拿到手机后,程士伟耐心地教儿子如何使用、如何下载软件。看着孩子熟练地使用手机,他一度很是欣慰。此后,稚嫩的手指在手机屏幕上熟练地划来划去,眼睛几乎一刻不离地紧盯着屏幕,在瞬息变化的画面间切换,就成了程亮放学后的日常。
“我当时认为,只要大人在观看时间上做到有效控制,孩子就不会出现看手机上瘾的问题,更不会看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没想到,程亮现在不但成瘾症状明显,“而且什么内容都看”。程士伟并不期待通过手机能给孩子学业带来什么帮助,只希望尽快修复父子关系。“手机已经让我们父子变得越来越陌生了。”
在《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一书中,作者亚当·奥尔特表示:“自然交流可以提升孩子社交能力。在自然环境里跟其他孩子多相处,比用1/3的时间守着发光的屏幕,让孩子们在一项能提升社交互动质量的任务上,表现得更好。”
相关研究显示:过多的屏幕时间会阻碍语言、社会和情感的发展,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观察力、同理心、认识自己的方式及人际关系。
有专家研究发现,过多的屏幕时间,容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为沉迷网络,孩子没有学会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屡屡碰壁或倍感压力→更想逃离现实,对网络的依赖加剧→面对面的社交变得更少→加剧了孩子社交上的无能力。
作为一个12岁女孩的妈妈,马晓晨越来越发现,网络视频中充满了迷惑性,她也更加担心短视频对于单纯天真又没有辨别能力的女儿糖糖来说,始终藏着潜在的危险。
女儿之前提出的那个“哪个会让人先死”的问题,至今让马晓晨不寒而栗,能保证孩子不模仿视频里的动作和段子吗?
马晓晨现在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可能减少女儿看手机的时间。如果糖糖非要求看,她就和孩子一起看舞蹈类的视频,和女儿一起学跳舞。
“你不让她看,她也要玩游戏,跳舞要比玩游戏强。”为了避免女儿看一些无意义的短视频,马晓晨只能耐着性子陪伴女儿。
衡量
《民生周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家长都和程士伟、马晓晨、苏雨一样,一方面担心孩子沉迷短视频,另一方面又担心强制管束会适得其反,往往拿捏不好尺度。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把孩子完全隔离在没有手机、没有短视频的所谓‘安全环境’里是完全不可能的。”兰州一名家长徐慧君说,身处互联网时代,家长也要主动学习,找到与孩子有效沟通的共同话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正确看待短视频。
兰州文理学院心理学教授王成德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由于短视频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视频内容短暂、变换丰富,容易博得中小学生的喜欢。而中小学生处于意识形态、身心发展、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好奇心、模仿性极强,这些新型的传播媒介对于中小学生的社会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消极意义和身心伤害确实值得学校、家庭和全社会高度关注。
程士伟告诉记者,自己现在已经很难走近孩子,“更别提交流了”。他觉得,学校应该对孩子进行更多的教育引导,加强家校沟通,让孩子认识到沉迷短视频的危害。
很多人都希望学校担起更多责任,“老师要多与家长沟通,全面了解学生在家情况,对看视频上瘾的孩子进行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工具去学习、去开阔视野,同时教育青少年防范互联网时代的沉迷陷阱”。
小鸣鹤虽然尚未发展到沉迷短视频的阶段,但总是想方设法哄妈妈,为自己多争取一些玩手机的时间。
苏雨能做的,就是绝不当着孩子面刷短视频,“如果家长都管不住自己,却埋怨孩子玩个不停,这样是不可能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的。”每当小鸣鹤要看手机,她就会选择一些手工、技能类的内容,最大程度减少孩子接触搞笑、游戏类短视频。
王成德建议,短视频创作者要有社会责任意识,创作的内容要积极向上,不打擦边球,不传播负面内容。平台设置青少年防沉迷模式,限制青少年使用时长、观看内容,平台加强内容审核和内容分级。同时,有关部门加强监管,不良内容进行管控下架,落实平台职责。
总之,只有当家庭、学校、社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才能让孩子们远离手机,不沉迷短视频,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一名网友的一段留言,引起了程士伟的强烈共鸣。“毁掉孩子的从来不是手机,而是缺少关爱、陪伴和示范。不要妖魔化手机,努力去创造一个能让父母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社会环境、就业机会和受教育的权利,给这些孩子一个更丰富、更有趣、更有意义的真实生活。当他们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到爱、归属和自我价值时,自然不会再沉迷于虚拟世界。”
(文中受访的未成年人均为化名)
(□ 《民生周刊》记者 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