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新泻大学和京都府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肠道细菌释放的约 100 纳米大小的小囊泡可诱导免疫激活和肝硬化进展,以及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随后导致水肿和腹水。该研究发表在《国际肝脏》杂志上。
肝硬化的全球患病率很高,在进展到终末期时可能会致命。肝硬化的进展导致各种症状,包括黄疸、腹水、静脉曲张破裂和肝细胞癌。通常,即使解决了肝炎病毒、饮酒和生活方式等根本原因,肝硬化的肝脏再生能力也有限,纤维化会继续发展而无改善。这种状态被称为“不归路”。
肠道细菌被认为是导致这种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既往报道和临床观察发现,肝硬化期间,肠道黏膜水肿,肠道细菌多样性、肠道蠕动、黏液生成、上皮屏障功能和免疫能力下降等多种因素,易受细菌侵袭。 .
研究人员最近研究了一种可能性,即来自某些肠道细菌的极小囊泡(约 100 nm)的侵入,在没有细菌本身侵入的情况下,会对肝脏产生不利影响。
在他们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分析了大肠杆菌 (E. coli) 释放小囊泡对肝硬化模型小鼠肝细胞的影响,这些小囊泡已在肝硬化病理状态恶化时被检测到。
结果表明,源自大肠杆菌的囊泡诱导涉及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炎症,并上调细胞中 Clec4E 基因(巨噬细胞诱导的 C 型凝集素:Mincle)的表达。此外,肝细胞是最重要的肝细胞并负责肝脏的大部分功能,被发现在暴露于囊泡时会发生重要变化,包括白蛋白的产生减少,白蛋白由肝细胞产生并释放到肝脏中血。